无性婚姻网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无性婚姻 > 正文

无性婚姻与当代亲密关系的洼地与升值

作者:无性婚姻网更新日期:2025年8月22日
无性婚姻与当代亲密关系的洼地与升值

“无性婚姻”像一枚被反复把玩的弹簧,在公共话语里盘旋多年,却始终没人敢用力把它按到底。它既被视作婚姻内部的一块洼地,也被当成社会不正之风的替罪羊;可若真要追问“性”在婚姻里的意义,大多数人却支支吾吾,仿佛谈论的是一件已经发烂的旧货。本文试图用尽量正经的语调,把科学界的调查数据、民间的粗鄙骂语(“王八”)、连同那些尚未厘清的认知,一并摊在案板上,看看我们到底给婚姻缔结了多少隐形的罚金。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所谓“无性婚姻”并非医学定义,而是一种民间叙事:夫妻一年内的性行为少于十次,便被粗暴地贴上标签。美国科学界的大规模样本显示,约有15%的伴侣处于这一区间;国内缺乏权威统计,但社交平台的匿名投票里,自认“无性”的比例已悄悄升到20%以上。数据会升值吗?也许。当经济压力、育儿焦虑、职场倦怠层层叠加上来,性就像被拧紧的弹簧,逐渐失去回弹力。

  然而,把锅全甩给“忙”与“累”,其实是一种偷懒的主意。更深层的病灶在于认知:我们仍把婚姻理解为一张终身“性”许可证,却忘了许可证也需要年检。长辈催婚时,把“传宗接代”喊得震天响;年轻人在婚礼上交换戒指,却没人提示他们未来可能连手都懒得牵。于是,当性缺席,婚姻便被视为烂尾工程,当事人则被扣上“王八”的帽子——丈夫是“绿毛龟”,妻子是“不会下蛋的鸡”。这套粗鄙修辞背后,是一套顽固的正统:婚姻必须靠性来证明存在,否则就是歪门邪道。

  不正之风由此而来。一方面,商业广告把性描绘成随时可以点单的快餐;另一方面,法律与道德又把婚内性义务化。两条叙事相互撕扯,留给普通夫妻的只有尴尬:做,怕沦为机械表演;不做,怕被判不合格。更吊诡的是,当一方提出“开放关系”或“柏拉图式陪伴”时,舆论的罚金立刻加码:你不仅烂,还烂得离经叛道。

  科学界近年试图用实证研究拆解这种道德迷雾。荷兰学者发现,在双方自愿且沟通充分的前提下,无性婚姻的主观幸福感未必低于高频性婚姻;关键在于“性动机”是否一致。换句话说,当两个人都把性看成弹簧——可紧可松、可伸可缩——婚姻就不会被压垮。遗憾的是,这类论文的传播力•远不如一篇“震惊!无性夫妻三年后的下场”的爆款推文。认知的洼地,比数据的洼地更难填平。

  那么,我们能否给无性婚姻一条正经的出路?答案或许藏在“缔结”二字。传统婚礼的誓词只说“无论贫穷或富有”,却忘了补一句“无论高频或低频”。如果伴侣在婚前就能像谈房贷、谈育儿一样,坐下来谈性需求、谈衰退曲线,未来就不必用“谁变了心”来掩盖“谁也没开口”。当然,这需要法律与心理咨询行业的配套:把“性沟通课”纳入婚前辅导,把“性拒绝权”写进家暴法条,把对无性•伴•侣的污名化纳入反歧视条例——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实则是把社会罚金从个人头上移开。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枚盘旋的弹簧。它既可能缩成一块废铁,也可能弹出新形态:有人选择用亲密按•摩替代插入,有人通过共同养育获得满足,还有人干脆把婚姻升级为“合伙人”模式,把性让给更专业的场域。这些故事并不浪漫,却足够真实。毕竟,婚姻不是王八咬住的铁棍,一松口就全盘皆输;它更像一条有韧性的绳索,允许人们在不同阶段打不同的结。

  当我们停止用“烂”或“神圣”的二元标签去审判婚姻,也许就能看清:真正需要升值的,不是性频率,而是对彼此差异的容纳度。到了那一天,“无性婚姻”将不再是一个需要遮掩的洼地,而只是众多亲密关系光谱里的一格——既不更高贵,也不更低贱,只是存在,如同所有存在一样,值得被看见,被讨论,被尊重。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506.html

无性婚姻网--专业的无性婚姻交友平台,wx920帮助您实现家的梦想!真诚互助,无性婚姻,同样精彩!

联系我们: 客服QQ:客服QQ 热线电话: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590 second(s), 3 querie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