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都市的电梯里,常能听到关于“无性婚姻”的低声议论。有人说那是感情退潮后的大坝,挡住了激•情的洪流;也有人反驳,它不过是一道可自行调节的闸门,让伴侣把精力投向更丰富的河道。由此可见,婚姻这一古老的社会制度,正被一种看似温和却深刻的原理重新塑造:当性不再成为衡量满意度的唯一指标,亲密关系的重心开始向精神、财富、甚至共同兴趣迁移。
回溯历史,教会曾在欧洲中世纪垄断婚姻的解释权:性被限定为生育手段,任何“非目的性”的欢愉都可能遭受惩戒。宗室婚姻更被当作政治资产,爱情缺席,性只是义务。那种制度像厂房里的流水线,把肉身与情感一并装配,却忽略了个体的呼吸。今天,当避孕技术与性别平权意识普及,人们发现:如果性不再是稀缺资源,婚姻是否仍需用“性频率”来考核?于是,无性婚姻悄然出现,它像一条新修的运河,绕过传统大坝,把亲密关系导向更开阔的水域。
我曾采访一对“骑富”路线的夫妻——丈夫经营连锁健身房,妻子做私募基金。他们结婚八年,近三年性•生•活为零,却把共同账户滚成了九位数资产。妻子笑言:“性就像电梯按钮,按下就亮,不按也能上楼;我们更在意的是把每一层楼都装修成想要的样子。”他们把卧室改成小型图书室,把周末留给潜水与公益。外人看来“下头”,他们却满意得发光。由此可见,当物质与精神双重富余,性可被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婚姻的发动机,而成了可选配件。
当然,并非所有无性婚姻都如此轻盈。社会学家刊载过一组数据:在收入较低、教育水平受限的群体中,无性往往伴随冷暴力、抑郁与出轨。那里的“大坝”不是自由选择,而是疲惫与压抑的合谋。厂房里的工人、夜班护士、外卖骑手,在高强度劳动后连亲吻都乏力,性缺席成为压垮亲密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可见,同一现象在不同阶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纹理:有人把无性当作解放,有人却被它推向更深的孤独。
如何推动健康的无性婚姻?答案或许藏在“教会”一词的翻转里——从宗教权威到社群自治。北京某社区开设“亲密关系工作坊”,借鉴认知行为疗法原理:伴侣每周三次、每次一小时,只聊感受不聊对错。有人第一次说出“我怕你嫌我赚得少”,另一方才意识到,性冷淡背后是长久未被看见的焦虑。社群像新式宗室,不靠血缘而靠共识,把惩戒转化为倾听,把沉默转化为协商。三个月后,半数参与者报告“满意度提升”,其中三分之一恢复了性•生•活,另外三分之二则确认:无性也可以很有爱。
更宏观地看,社会制度必须为多元婚姻留出接口。法律若只承认性忠诚为唯一核心,便如同把电梯只设“直达顶层”一个按钮,无视中途想下车的乘客。荷兰、加拿大已将“同居伴侣”与“婚姻”并列,允许双方自行勾选是否包含性义务。中国深圳也在试点“民事协议登记”,把财产、继承、医疗签字与性脱钩。制度像厂房升级,不再预设统一模具,而是提供可拼接的零件。当法律、福利、舆论都为多样性护航,无性婚姻便不再是边缘话题,而成为光谱上正常的一色。
行文至此,不妨回望那座“大坝”的隐喻:它曾用惩戒与恐惧拦截欲望,如今却让人们学会调节流量。性在婚姻中的权重,正如电梯按钮——有人按,有人不按,关键是电梯本身要足够坚固、足够包容,把每一颗心安全送达想去的那一层。倘若社会继续富化教育、富化资源、富化倾听渠道,那么无论有性还是无性,婚姻都能成为自我完成的桥梁,而非囚笼。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504.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674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