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某座沿岸城市的旧城区,有一家名为"青藤"的画廊。老板林深三十五岁,面容清俊却总带着几分疏离。他与妻子苏棠的婚姻已持续七年,外人眼中是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实则维持着一种特殊的"无性婚姻"模式——这是他们结婚第三年便共同制定的"执行方针",用一张写满条款的纸条贴在衣柜深处,鲜红的印章盖在末尾,像某种郑重的契约。
林深出身厂矿子弟,父母都是工厂里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人。他从小被教育"行事要稳妥",连恋爱都按部就班:与苏棠是大学同学,毕业后顺理成章结婚,在双方父母催促下买了房,又凑钱开了这家画廊。苏棠则在市图书馆工作,性格温婉,说话轻声细语。他们的婚姻像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环节都按既定程序执行,唯独"性"被默契地排除在外。
"无性婚姻"的方针最初源于一次争吵。新婚第二年,林深因画廊筹备连续熬夜,苏棠因图书馆职称考•试压力巨大,两人三个月没有亲密接触。某天深夜,苏棠突然哭着说:"我们这样像什么夫妻?不如去领养个孩子算了。"林深沉默良久,翻出纸笔写下一份"婚姻改革方案":经济独立、情感互助、身体自由。苏棠看后,用口红在纸条上按下指印,从此两人成了"最熟悉的室友"。
画廊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林深结交了不少艺术圈的朋友,其中不乏主动示好的恋人候选人。但他始终保持着礼貌的距离,仿佛在执行某种不可动摇的纪律。苏棠那边也类似,图书馆常有年轻同事约她看电影,她总是笑着拒绝:"我家那位管得严。"
转机出现在一个雨天。画廊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市日报的记者陈默。他为筹备"城市文化沿岸"专版而来,想采访林深关于旧城改造中艺术空间生存现状的看法。采访持续了两个小时,林深第一次对陌生人敞开心扉,谈到厂矿子弟的身份如何影响他的审美,谈到无性婚姻中"爱"与"责任"的平衡。陈默听得认真,临走时留下一张纸条:"你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三天后,市日报文化版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林深的专访,标题是《无性婚姻:一场关于爱的另类实验》。文章配发了画廊的照片,鲜红的"青藤"招牌在雨中格外醒目。苏棠看到报纸时,正坐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她盯着专版上林深的照片看了很久,突然起身去打印店复印了一份,小心地夹进结婚证里。
当晚,林深在画廊整理新到的画作时,发现展台上放着一张熟悉的纸条——那是他们七年前签下的"婚姻方针",只是末尾多了一行小字:"或许我们可以试试重新'承包'彼此的生活?"字迹是苏棠的,鲜红的口红印盖在"承包"二字上,像一朵绽放的花。
林深望着纸条笑了。他走到画廊门口,望着沿岸的灯火,突然觉得这座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温暖。他知道,有些改变或许不必急于执行,但只要两个人还愿意朝着同一个方向行事,婚姻就永远有新的可能。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443.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689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