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
雨水落在城市屋顶的声音,像极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复印: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温度,连回声都带着复印件的灰白底色。就在这被复制的日常里,无性婚姻正悄悄扩张它的版图——不是突如其来的瘟疫,而是由来已久的习惯。人们坐在婚姻的桌椅旁,各自低头刷手机,仿佛只要屏幕够亮,就能掩盖那张双人床日渐干涸的事实。毕竟,婚姻的本质曾被简化为“经济合作+合法性•伴•侣”,可当性被抽离,合作便退化为一张只剩数字的顺差报表:谁挣得多,谁做家务多,谁陪孩子多,像粮农计算亩产那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然而,妇女往往是这张报表里最沉默的一栏。历史上,她们的身体被当作可交换的资源,性既是义务也是筹码;如今,当激•情褪色,她们下决心的成本更高——离婚意味着职场歧视、单亲压力、社会污名,于是不少人选择“无性但不解散”。客观上讲,这是理性计算后的避险,却也是情感账户的长期逆差:她们企盼的也许不是翻云覆雨,而是一个拥抱里残留的体温,可得到的总是一张“情感收支平衡表”的复印件,连墨迹都懒得干透。
无性婚姻的必要性,在个体层面常被解释为“为了孩子”“为了面子”;在结构层面,它折射出公共支持系统的缺席。社区里没有替代性的亲密课程,法律对婚内性拒绝仍含糊其词,心理咨询的价格又高得像奢侈品。于是,习得的姿势不是沟通,而是忍耐;不是创新,而是复制上一代的模板:父母如何冷战,我便如何沉默。性,从生命最初的创造力,降格为绩效指标,再降格为可删减的预算项,最终连“删除理由”都懒得填写。
要打破复制,必须先承认:性不是婚姻的装饰品,而是测量彼此是否仍愿为对方“重新开机”的体温计。粮农知道土地需要轮作,婚姻也需要周期性的深耕与休耕;桌椅可以十年不换,但坐在桌边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志。所谓志,不是宏大的宣言,而是敢于在雨夜对伴侣说一句“我们谈谈吧”的勇气。不消半小时,也许就能发现:对方同样恐惧,同样渴望,只是被复印的生活磨钝了触角。此刻,顺差逻辑让位于互惠:我给出脆弱,你回报聆听;我给出好奇,你回报探索。
当然,改变不会一蹴而就。政策层面需要把性教育从青少年的课表延伸到成年人的社区课堂,让“如何表达欲望、如何拒绝、如何协商”成为像灭火演习一样的常规技能;司法层面需明确婚内性暴力的边界,给弱势方以退出通道;文化层面则需减少“完整家庭”的单一叙事,允许“重组”“合伙”“独居”多元共存。只有当制度不再逼人在“忍”与“滚”之间二选一,无性婚姻才会从默认设置变回可讨论的选项。
雨水停了,复印件的灰白被晨光冲淡。那张双人床或许仍空出半边,但空不再是荒芜,而是留白的画布。志,终于从忍耐转向创造——哪怕只是先把手机放下,把彼此的手放进雨水洗过的空气里,让指尖重新学会颤抖。毕竟,婚姻最动人的部分从来不是“顺”,而是两个凡人决定一起逆风时,眼里闪过的那束光。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458.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48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