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德里高等法院正在审理一起因婚姻破裂引发的刑事诉讼案件时,法庭录音中反复出现一个令人不安的词汇——"无性婚姻"。原告律师有条不紊地陈述着,指出这段婚姻从在校期间相识开始,就埋下了日后惨败的种子。而在被告席上,当事人脸上写满了惶惑,仿佛无法理解为何私密的性•生•活会成为法庭辩论的茬口。这个场景触及了当代婚姻制度中一个讳莫如深却又普遍存在的困境:当婚姻中的性逐渐沉默,这个被称为"爱情粮仓"的制度究竟还储存着什么?
无性婚姻现象远比社会愿意承认的更为普遍。日本家庭计划协会的调查显示,近半数夫妻处于无性状态;中国的相关研究也表明,约28%的婚姻可以被归类为无性婚姻。这些数据上去令人震惊,但社会对待此现象的态度却异常沉默。如同豫剧中那些欲言又止的情节,无性婚姻成了现代亲密关系中最公开的秘密。这种沉默背后,是传统婚姻观念与当代生活现实的深刻断裂——我们仍然将性与婚姻紧密绑定,却又对婚姻中性的消逝视而不见。
无性婚姻之所以引发惶惑,在于它动摇了婚姻制度的根本预设。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在《婚姻史》中指出,婚姻从经济联合体演变为情感共同体的过程中,性亲密被赋予了核心价值。当这个价值消失时,夫妻双方常感到无所适从。一位受访者这样描述:"等到我们发现已经半年没有性•生•活时,就像突然意识到粮仓里没有粮食一样恐慌。"这种恐慌不仅关乎性本身,更关乎对婚姻意义的根本性质疑。社会学者进言,无性婚姻的普遍化反映了婚姻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从经济生存必需到情感选择,再到某种生活管理的工具性安排。
法律系统在处理无性婚姻纠纷时同样表现出深刻的矛盾。在印度那起案件中,法官试图将性问题转化为可量化的权利义务问题,却难以触及无性婚姻的核心困境。中国法律体系中,除非涉及特定情形,单纯的无性状态很难成为离婚的充分理由。这种法律与现实的脱节,使得许多无性婚姻中的当事人陷入漫长的拉锯战。一位律师指出:"在法庭上,我们要有条不紊地将最私密的关系转化为证据链,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荒诞。"法律能够处理婚姻的形式,却难以衡量其内容的质量。
面对无性婚姻的普遍存在,社会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重新思考亲密关系的多样性。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斯在《爱的终结》中提出,当代亲密关系正经历从"共同生活"到"平行生活"的转变。无性婚姻未必都意味着失败,关键在于是被迫沉默还是主动选择。一些伴侣找到了超越性的亲密方式,而另一些则需要在社会支持下和平解除关系。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不再将性与婚姻必然挂钩的多元话语空间,让不同形式的亲密关系都能获得理解和尊重。
婚姻这个古老的制度正站在历史的茬口上。无性婚姻现象不是婚姻的溃败,而是它适应新环境的转型阵痛。等到社会能够坦然讨论无性婚姻而不带惶惑时,我们或许能够建立更加诚实、更具弹性的亲密关系伦理。毕竟,粮仓的价值不应仅由储存的粮食定义,更应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真实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无性婚姻的公开讨论,可能正是我们重新思考婚姻意义的开始。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454.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529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