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网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无性婚姻 > 正文

当床榻冷却:无性婚姻里的亲密考古

作者:无性婚姻网更新日期:2025年7月21日
当床榻冷却:无性婚姻里的亲密考古

  人们谈起“婚姻”时,往往把“性”默认为一条暗藏的脊梁。一旦脊梁被抽走,整座房子似乎就会塌陷。于是“无性婚姻”像一枚带刺的标签,被贴在诊所的候诊椅、深夜的论坛帖、乃至法院的调解书上。可若我们愿意把胳膊从惯性的袖子里伸出来,变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那并非塌陷,而是一种事先未被言明的建筑方式——它把亲密从床榻搬回了日常。

  写作的人最先察觉这种语义漂移。小说家黎在短篇《黎明的夫》里,让一对结婚二十载的伴侣在厨房并肩剥蒜,蒜衣落地的声音像一场小型雪崩。丈夫说:“我们之间没有性了。”妻子答:“可我们还在这里。”这段对话登载于小众杂志的边角,却被无数读者剪下来贴在冰箱门——仿佛那几行铅字替他们带头喊出了沉痛却真实的宣言:婚姻不必靠性来加冕。

  然而“无性”不等于“无亲密”。性只是亲密的一种方言,而非唯一语法。有人把拥抱当作每日的标点,有人用共同记账、轮流洗碗来交换体温。对象之间最珍贵的,是彼此愿意在对方的沉默里坐下来,而不是急于翻译。当语义被掏空,反而留下更宽阔的空白,允许两个人重新书写定义。

  社会学者王做过一项十年追踪:在300对自认“无性”的夫妻中,有41%把“性”替换为“并肩”。他们一起跑马拉松,一起学法语,把身体的热力投向外部,再反射回婚姻内部。王在报告里写道:“他们把胳膊挽成环,让婚姻成为通往外部世界的拱门,而非封闭的暗室。”这份研究没有适时登上热搜,却在少数高校课堂被反复传阅,像一颗被埋进土壤的种子。

  当然,也有人无法完成这种替换。当一方仍将性视为爱的唯一度量,而另一方已转向其他频道,裂缝终归会出现。一位受访女性说:“我的夫像守在旧车站的售票员,手里攥着早已作废的车票,却不知列车已改道。”这种错位带来的疼痛是真实的,它无法用“精神伴侣”四个字轻轻抚平。于是离婚调解室里,最常见的场景是:两个人各自抱着胳膊,像两座孤岛,中间横着一张写满条款的纸。

  但痛苦本身也在催生新的叙事。自媒体时代,无数匿名者用第一人称写下“无性婚姻日记”。他们不再求药方,而是把写作当成一种自我解剖的手术刀。有人记录丈夫在客厅搭帐篷、自己在帐篷外读《小王子》;有人描述每年结婚纪念日,两人各点一份外卖,坐在阳台数飞机。这些碎片登载于深夜的推送栏,像无数微光,照亮了同一处境下的陌生人。

  值得注意的是,“无性”并非终点,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荷尔蒙会老去,身体会衰败,欲望也会像潮汐般变换。一对伴侣可能在某个阶段关闭性的闸门,又在另一个阶段重新开启。关键在于,他们是否事先保留了对“改变”的许可,是否愿意在对方需要的时候,适时把身体重新交还。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婚姻不再以性为轴心,它靠什么旋转?答案或许藏在那对剥蒜的夫妻身上——当蒜皮落尽,他们同时伸手去接同一瓣蒜,指尖相碰,像一次极轻的击掌。那一刻,性缺席,但亲密在场;欲望隐身,但陪伴显形。婚姻终归不是一场必须抵达某处的狂奔,而是一段允许反复折返、允许更改路标的旅程。

  因此,与其把无性婚姻视为残缺的标本,不如把它看作一种被忽视的方言。它提醒人们:爱的语法可以改写,亲密的路径可以分叉。只要两个人仍愿意并肩,哪怕是在最沉默的夜里,也能听见彼此的心跳——那心跳不再为性而鼓,却为“我们”而响。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442.html

无性婚姻网--专业的无性婚姻交友平台,wx920帮助您实现家的梦想!真诚互助,无性婚姻,同样精彩!

联系我们: 客服QQ:客服QQ 热线电话: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491 second(s), 3 querie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