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这个词,像一张造价低廉却超级醒目的广告牌,突然插在了河南平原的麦浪之上。人们抬头张望,有人皱眉,有人哂笑,更多的人只是把它当作婚姻长路上一道司空见惯的收费站——绕不开,也懒得报销。可若把镜头往南边再推三百公里,越过黄河铁桥,进入信阳的丘陵与驻马店的大田,你会发现它并不只是“河南常见”的区域花絮,而是一场被婚姻制度悄然吸纳的集体策略。
一、性缺席:从“烧火”到“熄火”的渐变
在豫东,老辈人把夫妻行房称作“烧火”。“烧火”不仅是床笫隐喻,更是灶口意象:一日三餐,火旺家旺。可当青壮年大批“上”了京津冀、长三角的流水线,灶口只剩老弱妇幼,火便自然而然熄了。留守妇女们把体温留给手机屏里的短视频,把情话折成一张张高铁票,年底才报销一次。久而久之,“无性”不再是难言的隐疾,而成了“南边”与“北边”两地分居的默认补丁。换句话说,性被时间差、票价差、育儿差层层稀释,像灶膛里最后一颗火星,没人再肯弯腰去吹。
二、婚姻制度的“吸纳”魔术
社会学总爱用“制度吸纳”解释边缘现象:当某个问题可能动摇婚姻合法性时,制度就把它改名、降格、归档,让它“笨”到不再构成威胁。无性婚姻正是如此——它先被贴上“常见”的标签,再被纳入“过日子”的大筐,最后被“减税”政策轻轻盖住:只要家庭结构在,户口在,土地在,性可以被报销,也可以不被报销。于是,一场可能掀起**风暴的“性缺席”,被地方话语转译成“经济理性”的超级典范:少生孩子多盖楼,少谈感情多考证,造价最低,收益最大。
三、河南样本:热衷“无性”的底层逻辑
为何是河南?答案藏在“超级”与“笨”的悖论里。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劳务输出第一大省;人均GDP常年居全国中游,却拥有全国最多的县级市。这里的婚姻市场早被量化:彩礼八万八,房车另算,婚礼造价堪比小型机场。当“性”无法折现,它就成了最先被砍掉的非刚性支出。于是,无性婚姻像一种“减税”协议:男方省去持续的情感投入,女方省去不确定的生育风险,双方共同向城市缴纳“劳动力再生产”的增值税,只留下一张名为“婚姻”的收据,回村即可报销。
四、自然化过程:从“缘于”到“自然”
任何制度要长久,都必须让被统治者相信现状“自然而然”。在豫南,我听过最朴实的自白:“他一年就回来十天,十天里还得走亲戚、喝喜酒、给老人烧火,哪还有劲弄那事?”——“那事”被轻轻带过,像一笔不必入账的小额开销。性缺席的合法性,正是通过这类日常叙事被“缘于”生活压力的叙述,逐步沉淀为“自然”常识。等到下一代长大,他们不再追问父母为何分床,正如不会追问玉米为何长在田里而非屋顶。
五、结语:当“无性”成为新的婚俗
行文至此,我们已很难用“悲剧”或“胜利”去定义无性婚姻。它更像一场静默的集体谈判:在造价高企、减税有限的语境下,婚姻把性逐出合约,换取继续存在的资格。河南只是率先把这张合约写成了“超级”范本,让南边的县域与北边的乡镇相互传抄。未来,当“报销”范围继续收窄,“烧火”或许不再是床笫之事,而是一场年终报表上的空白栏——无人认领,也无需认领。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571.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543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