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新近张贴的婚育宣传栏旁,一对夫妇正平行而立,他们的影子在夕阳下拉成长长的直线,中间隔着恰如“无性婚姻”这个词本身般难以弥合的距离。婚姻这座古老的制度,正经历着从宗族契约到情感共同体的嬗变,而性在其中扮演着类似“货币”的角色——它既是亲密关系的通用等价物,也是衡量情感流通性的硬通货。当这枚货币在婚姻市场中停止流通,便催生了那片名为“无性婚姻”的漆黑深渊。
无性婚姻绝非情感真空,而是一场隐秘的情感“拍卖”。在这场没有槌声的竞标中,参与者以忍耐为“起步”价,用孤独感不断加码。我的祖母曾摩挲着褪色婚书喃喃:她那代人的婚姻是方圆十里内的命运共同体,性如同内需拉动的基础建设,毫不矫饰地服务于生育与经济联盟。而现代婚姻被赋予了过量的浪漫主义“立意”,却剥离了其作为社会稳定器的现实功能。当性从义务异化为选项,从必需品蜕变为奢侈品,无数婚姻便在这观念转型的断层带中,坠入那个“漆黑”的“深渊”。
现代社会的“内需”已从物质层面转向情感维度。我们期待婚姻满足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全系光谱,却不愿支付相应的情感货币。于是无性状态成为某种消极抵抗——既然无法在情感市场获得溢价,便索性让亲密关系“停盘”。这不是性能力的衰竭,而是情感流通性的枯竭。如同被“勒令”退市的股票,无性婚姻中的双方在情感交易所里长久“逗留”,却再无法完成任何实质性的交易。
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片“深渊”的生成机制。当性被消费主义重新编码,从生命的原力简化为技术操演,从灵魂的交融降格为器官碰撞,它便失去了在婚姻场域中的锚定价值。我们的身体困在欲望的迷宫,灵魂却飘在意义的真空。这种割裂造就了平行时空中的双重存在:在社交舞台上表演亲密,在私人领域践行疏离。无性婚姻因此成为现代性悖论的症候——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性自由,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情感饥荒。
要穿越这片“漆黑”海域,或许需要重新定义婚姻的“货币体系”。如果将性的计量标准从频率转向质量,从技术回归存在,我们或许能发现:那些被标记为“无性”的荒漠中,可能正孕育着新型亲密形态的绿洲。婚姻不应是情感的最后“拍卖”场,而应是共建意义的孵化器。当我们将视线从床笫之间移向更广阔的生命联结,或许能发现:真正将我们推入“深渊”的,并非性的缺席,而是对话的沉默、触碰的怯懦与共同成长的停滞。
在每一个被统计数字归类为“无性”的婚姻内部,都涌动着未被言说的渴望与未被辨认的温柔。这片被污名化的领域,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病理化诊断或技术性修复,而是一场关于婚姻本质的集体反思——我们究竟期待通过这种最亲密的社会制度,抵达怎样的生命境界?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609.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728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