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轻言“无性”
对于陈薇的抗拒两性•生•活的心理,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心理专家张聪沛分析,陈薇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性冷淡”,很可能是在第一次性经历时产生了厌恶情绪,或是存在“性是丑陋的”认识误区,于是从心理上产生排斥性。很多人随着以后两性•生•活的不断适应,厌恶情绪会渐渐地得以改善。但是像陈薇这样只与一个男性发生性关系,又是以痛苦的感觉结束,从此便拒绝两性接触,这种意识被不断地强化后,就会由最初的反感到排斥,最终发展为停止性•生•活。张聪沛说:“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这样的病例,这种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门诊治疗来解决的。如果陈薇通过征婚找到了也是一个因为心理原因而选择无性婚姻的人,那么如果他们情投意合,随着共同生活中感情的加深,他们可能会告别无性婚姻,而成为正常的夫妻。可是如果她选择的是因为外伤等原因造成的没有性能力的男子,那么她就将一生告别正常的两性接触。”专家建议陈薇和与她有相同问题的人相爱,都不要轻言“无性婚姻”,至少应该先做必要的治疗之后,再决定自己的选择方向。
“‘无性婚姻’与曾经被媒体热炒的‘同性婚姻’不同,至少它不存在现行法律上的争议,一男一女,别管是为了什么结婚,形势上是符合传统的婚姻模式的。对于选择‘无性婚姻’的人,在现在这种多元化社会中,应该被理解,也能够被理解。”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赵瑞政认为。
据了解,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疲劳频发,很多夫妻实际生活中都处于“无性”或是“少性”的状态。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3824位20岁到64岁的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占6.2%。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两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的“无性婚姻”的标准。而且越是大城市,“无性婚姻”现象越严重。赵瑞政认为,无论是那一种类型的“无性婚姻”,也无论这种婚姻到底会持续多久,无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个人喜好和隐私,虽然不是主流,但完全没有必要视其为“另类”,而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9461.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79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