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如今对性毫不动心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一份针对1.8万人的性习惯调查显示,每100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性方面没有兴趣。
对此《新科学家》记者西尔维娅·韦斯特法尔指出,无性的生活不一定有缺陷,这样的人也不是性无能。没有性欲也是一种性选择,不应被忽视。
“无性婚所”受关注
在美国,“无性分析与教育”网站于2001年建立。它是美国第一个面向无性族的网站,创始人是美国密苏里州22岁青年戴维·杰伊。在这个网站上,无性族大声捍卫自己的无性•生•活权利:“女人不能让我产生快感,男人也不行!”目前,该网站在全球已拥有1200多名注册会员。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伊丽莎白·阿博特从1999年开始关注无性族生活。她指出,没有性•生•活,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想要。
在我国,去年由吉林省•长春市一家“无性家庭婚介所”开张而热炒起来的无性概念,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笔者还找到了一个国内无性族的“无性婚姻网”。稍有不同的是,我国无性族主要指的是因疾病原因而无法过性•生•活的人群。
三种情形导致“无性”
在悉尼大学21岁的克丽看来,无性•生•活却是她从小到大都在过的生活方式:
克丽从来不知道接吻的感觉,也没有自慰的习惯。当她的好朋友开始对男孩子着迷的时候,她却无动于衷。十一二岁的时候,她一度认为自己是“晚熟”;过了青春期,她又怀疑自己有同志倾向;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的确与众不同,因为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都无法引起她的性欲。
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疾病的原因而失去了健康的性欲。29岁的小杨(化名)是在长春无性家庭婚介所登记的第一人。他在19岁时因为意外遭遇电击,不幸将输精管击折,自此失去了性能力。怕父母伤心,他不敢将这一情况告诉家人,还在父母催促下结了婚。不过,无法过性•生•活让这段婚姻很快结束,为此,他想通过无性婚介找一个跟他一样没有性欲的伴侣。
第三种情况出现在日本。随着工作节奏加快,日本“无性夫妻”现象也越来越多。不过,是工作压力大、睡眠时间紧张让很多上班族性欲降低,甚至丧失了性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布罗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博盖尔特指出,到目前为止,无性•生•活是否健康仍存在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道理。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964.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480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