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网

我要找: 地区: 年龄:

首页 > 无性婚姻 > 正文

关注无性心理和情感需求

作者:无性婚姻网更新日期:2013年2月17日
关注无性心理和情感需求

走出孤独

  苏齐・金是英国交友网站“柏拉图伴侣”的创始人和心理咨询师。她说,她的病人经常抱怨,咨询界对无性人缺少关注和了解。“心理咨询界总是希望‘治疗’无性人,让他们变得有性冲动。可并没有多少人关注无性人真正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孤独大概是无性人群最普遍的负面情绪,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更是如此,他们无法在匿名的保护下找到心灵沟通者。性,只构成恋情的一部分,但如果它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那些不愿有性•生•活的人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不可能有恋情。

  金因为一个试图自杀的病人才于2007年建立“柏拉图伴侣”网站。那人极度孤独,觉得未来没有人会愿意与自己发展一段无性恋情。后来,金为他介绍了一个同样不希望有性•生•活的女性,才让他走出心灵困扰。

  布里尼说:“你无数次听到人们这样说:‘我痛恨我的工作,可是一回到家,回到丈夫(或妻子)的怀抱,就觉得一切值得。’有一阵子,我非常担心,自己永远不会有一个家庭,那该怎么办?我的理想生活是:和好朋友生活在同一建筑物里,过着社区式生活。可是朋友们渐渐长大,分别有了各自恋情,这样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可能。我有点嫉妒有些人,他们愿意为某个人付出一切,而那人也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而我只愿意和朋友进行柏拉图式的情感交流。”

  “柏拉图伴侣”网站吸引的不仅是无性人群,还有因受伤而无法有性•生•活的人。不管何种原因,网站传达的核心思想是:不能因为你不想要性•生•活或不能有性•生•活而孤独一生。

  渴望理解

  英国华威大学学者马克・卡里根认为,无性•生•活的凸显是对战后消费主义、性解放和嗑药文化的反应。“我接触的大多数无性人反映,父母一代很难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反倒是祖父母一代更容易接受,”卡里根说。

  “我怀疑,只有当性成为公众话题、被广泛议论、不再隐形时,缺少性吸引才会变成一个问题,”卡里根说,“当性还属于隐私时,‘无性’这个词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无性人也不必找一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苏齐・金同意卡里根的观点。她说:“任何违反某种标准和规范并且威胁现状的事物出现,都会遭取笑和取缔。无性人群不得不面对的种种反应,正说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多么缺乏教养、思维狭隘,对性是多么不开放。”

  来自苏格兰的21岁姑娘罗拉青少年时期就知道自己没有性欲。“上学时,其他女孩13岁就开始谈论性冲动,而我根本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在她现在工作的酒吧里,她经常成为顾客谈资。“我几次向他们解释我不想要性•生•活,但他们只是说:‘嘿,那是因为你还没跟我干过,亲爱的。’最后,我只能闭嘴,这样更容易一些。”(新华社电 唐昀)

  相关链接:“无性运动”的三个阶段

  “无性关注和教育”网站创始人戴维・杰伊认为,“无性运动”至今已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1世纪初,互联网发展使得“无性”问题浮出水面,人们开始界定什么是“无性”。之前,并非没有“无性”现象存在,只是没有得到公众认同的定义。它的确切定义是:非压抑性欲,而是没有性欲。

  第二阶段是2006年前后,“无性”话题进入媒体,人们逐渐扩大对无形人群的了解。杰伊多次在脱口秀节目中向美国主流社会介绍无性人群的生活,但收获的反应大多还是不理解和嘲讽。

  2012年,“无性运动”进入第三阶段,开始向主流观念发起挑战。布罗克大学副教授托尼・谢盖尔特说:“从理论上讲,没有性欲没什么问题,但我们的媒体却在暗示,有性欲才属正常。于是,‘无性’便成了‘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它成了一个新‘忌讳’。”

  英国华威大学学者马克・卡里根不同意杰伊对“无性运动”现阶段的解读。他说,如今大多数人其实刚刚意识到“无性”现象的存在,“向主流观念发起挑战”根本无从说起。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9590.html

无性婚姻网--专业的无性婚姻交友平台,wx920帮助您实现家的梦想!真诚互助,无性婚姻,同样精彩!

联系我们: 客服QQ:客服QQ 热线电话: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724 second(s), 3 queries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