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凌晨,四川成都某高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刚考取博士研究生的罗洪玲,从一座公寓的13楼坠下,当场身亡。作为广大“同妻”的一员,罗洪玲之死引发轰动。而其丈夫也曾通过微博公开向罗洪玲道歉,承认以“同志”身份骗婚。
曾经因为题材争议而备受瞩目的电影《断臂山》,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乡村,两名男青年相爱,后来又分别与异性结婚生子的故事。只不过,当聚光灯远离、看客转身之后,“同妻”之痛,却乏人问津。这一次,女博士罗洪玲却以惊人之举,将“同妻”的生活状态再次定格在公众面前。
据公益组织统计,国内约有3000万~5000万同志倾向者,“同妻”人数不少于1000万。男同志中有90%在社会舆论压力下选择婚姻,他们的配偶大多对此一无所知。“同妻”之痛,不仅在于无性婚姻和疾病传播风险,更在于夫妻互动的匮乏。对“同妻”来说,婚姻只有“花架子”,婚姻质量和幸福指数都成了水中花。
在这种特殊的婚姻关系中,丈夫“出轨”和婚前隐瞒往往很难用法律形式来追责。这一方面反映出法制建设的滞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妇女权益保障的缺失。碍于“脸面”忍气吞声不愿表达也好,苦于“门路”堵塞无效表达也罢,“同妻”们很难为“沉没的声音”找到出口。
女博士“同妻”之痛之所以引发大关注,一个当然是人物“标签论”的作用,当“女博士”与“同妻”这一组语词联袂登台,无疑能刺激公众渐趋麻木的神经;二是事件新奇,不堪忍受“同妻”之痛的罗洪玲采取了跳楼自杀的决绝方式,来告别这个让她悲伤的世界。
社会学研究认为,当人们面对不满,大体有五种行为选择:退出、忠诚、表达、忽略、投机。面对“空壳子”婚姻,在忠诚不可行、忽略不可能、表达不顺畅、投机无从谈起的情境下,“退出”便成为人们最常规也最有效的行为策略。然而,罗洪玲老师并没有采取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而是以终结生命的方式来“退出”,这让人唏嘘慨叹。
逝者已矣,愿罗洪玲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哀愁,不再悔恨。我们也不能挥舞着道德大棒,一味对她昔日的丈夫横加指责。当务之急,一是要消弭社会歧视,对同志这一特殊群体予以更多社会关注;二是要加强“同妻”的权益保护,让制度“补血”慰藉她们受伤的心灵。这一切,正是以生命之名叩问“同妻”之痛带给我们的社会启示。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9266.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652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