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格的新闻官摇头表示,“那已经是旧闻了,台湾真的把它拿出来重炒吗?”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是英国媒体还是台湾媒体,率先把这个多年前《每日邮报》访问克莱格的新闻重炒,但这个新闻当年在英国也曾蔚为话题,掀起的风波,让克莱格和自民党都觉得尴尬。
“不过,尼克至少很人性……”克莱格的新闻官说。他的反应,让在场其它国际同业,忍不住笑成一片。没错,英国是个很奇怪的民族,杰瑞米.安帕克斯曼在他的《所谓英国人》一书中,开宗明义便说,英国人“被窝里搂着的是热水瓶而不是爱人的体躯─他们如何繁衍后代,至今仍是西方世界的一大谜团”。但是,克莱格只有四分之一的英国血统,另外的部分为俄国和荷兰。
无论如何,把克莱格的风流帐,阐释为“人性”,是很有意思的切入。过去十年,英国政治领袖的年龄愈来愈年轻化,唐宁街十号首相府的职员们也逐渐习惯听见稚子的嘻笑和哭闹声。一九九七年,四十三岁的布莱尔一家五口搬进唐宁街时,曾令从后栋办公大楼窗口可以清楚看到首相府内,孩子上下追逐的英国外交部官员,觉得很不习惯。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布莱尔在首相任内,居然还添了第四个孩子。
“他是怎么办到的?”“他还有时间和精力吗?”布莱尔哭笑不得的表示,“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有一个很正常的家庭婚姻关系。”他并反问“这很奇怪吗?”
不知道是真不知道,还是故作无辜,布莱尔一句“这很奇怪吗?”恐怕踩到了很多人的痛处。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十六岁到五十岁间的英国女性,每八人中便有一人没有性•生•活,七十岁以上的英国男性,每六人中便有一人没有性•生•活。这些人当中,超过半数有婚姻关系存在。
这个数据,实际上,并未让太多人感到惊讶。从某个角度观察,无性关系,似乎已逐渐成为现代英国,或者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社会现象之一。除有婚姻和伴侣关系的人没有性•生•活,及我们熟悉的异性恋、同志、双性恋外,实际上,无性恋(asexual)的比例也正急速增加中。今年三月,澳洲政府核发给一名“无性”英国人护照,性别栏上填写“不定”,虽然开了世界首例,但也说明,“无性一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员。
无性恋者是对发生性关系没有渴望的人,这些人或与同性交往,或与异性交往,或者,对两者都不感兴趣。他们热衷参与社交活动,也不排斥感情生活,但就是对性关系没有欲望。伦敦圣巴索罗谬医院精神内分泌科的教授葛洛斯曼认为,基本上,无性恋与基因无关,因为无性不利于生物进化原理。大部分的心理学家认为无性恋是一种极端的行为。无性恋者则强调,无性恋是一种性向,并非不正常。
无性恋(asexual)和无性•生•活(nonsexual)之间,看来是有差别。前者是根本没有渴望;后者是有渴望,但无实质关系。然而,在现代的婚姻与伴侣关系中,许多无性•生•活的人,是不是无性恋者呢?因为基本上,这些人已经因为压力忙碌或其它种种因素,早就失去了“性趣”。根据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包格特针对英国社会进行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四四%有婚姻关系和伴侣的人表示,他们对性没有兴趣,“性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跟运动一样,如果你不喜欢,那又怎么样?”
无性现象,早就渗入我们的社会中。而在人性与无性的生活选择上,孰是孰非,孰好孰坏,恐怕也不再是可以直接回答的问题了。你的选择呢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7221.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856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