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无性婚姻伴侣:某女未婚,37岁,无生理缺陷,只是心理上更接受精神恋爱,希望对方是无性婚姻者,体健貌端(无其他疾病)……”
通过数十条的短信沟通,这则无性婚姻征婚广告的主人陈薇(化名)终于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虽然并未谋面,但从谈吐中感觉陈薇是位不善言谈、很真诚的女性。从小跟随妈妈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她一直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不善与人交流、交往,“胆小”是陈薇对自己性格的总结。
同居男友让她感到性是折磨
二十多岁,自己身边的同龄人都开始婚恋之时,陈薇对找对象丝毫没有感觉,她和母亲一直都认为身材瘦小的她发育比别人迟缓,再过几年就好了。也曾经有熟人给陈薇介绍过对象,但陈薇见了几面后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在心理她一直认为自己还没到婚恋的时候,就这样一直到了三十而立。在此期间陈薇从来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没碰到“可心”的。
33岁那年,陈薇有了第一个男朋友。“我很喜欢我的那个男朋友,我觉得我们性格相投,互相爱慕,于是我们同居了,也就是在和男朋友同居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与别人的不同。”陈薇说自己与男朋友在一起从来没有过性的冲动和渴求,两人之间的性行为完全是为了迎合和满足男朋友的需求。“每一次性•生•活对我来说都是痛苦的折磨,我们的关系也因此很快就结束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交过男朋友,因为一想到结婚后的两性•生•活,我就无法忍受。”陈薇说。陈薇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同志,也因此查阅过相关的书籍并咨询过医生,还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得出的结论是:她的生理发育完成正常,也非同志者,可能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等原因,导致心理无法接受两性•生•活。
如今已经37岁的陈薇成了不折不扣的老姑娘,母亲调动一切社会关系给她介绍对象,陈薇实在躲不过母亲的催促,向母亲如实地说明了自己的感受,表示自己只能过独身生活。其实陈薇并非不向往婚姻生活,她也渴求有人关心她、爱护她,渴求有一个能够相依、相助,互相爱慕的生活伴侣,但是她就是无法接受性•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和你保持柏拉图式的交往,婚后的两性•生•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只能关闭自己,不再接受任何男性。”陈薇说这也令她非常痛苦。
广告征婚,她要找个无性的爱人
毫无疑问,“无性婚姻”对于陈薇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此前她在报纸上也曾看到过别的城市出现了“无性婚姻介绍所”,于是她悄悄地四处打听,希望哈尔滨也能有这样的婚介,但是一直让她失望。不久前她无意中在《新晚报》上看到了一个“无性婚姻”的征婚广告,那位征婚者也是位女性,是“石女”。于是陈薇受到启发,也为自己在报纸上刊登了无性婚姻的征婚广告。
陈薇告诉记者,迫于世俗的压力,陈的“毛病”只有母亲知道,为了女儿的幸福,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支持她广告征婚。自从征婚广告登出之后,她接到了40多个电话和短信。“大部分都是一些无聊人的来电,还有些人甚至在电话和短信中言语粗俗、人身攻击,这是我没想到的。也有一些真诚的应征者,都是先天或是后天某种原因丧失性功能的男子,身份大都是工薪族和农民工。
其实我心里更希望找一个和我一样生理健康,只是心理不接受两性婚姻的人,现在看来是很难的。”陈薇说目前应征者中还没有令她满意的,她还会继续刊登征婚广告,她希望社会能够宽容和理解她,也希望那些无聊的人能够尊重别人,不要来骚扰她。
社会学家:
“无性”选择应该被理解和宽容
“‘无性婚姻’与曾经被媒体热炒的‘同性婚姻’不同,至少它不存在现行法律上的争议,一男一女,别管是为了什么结婚,形势上是符合传统的婚姻模式的。对于选择‘无性婚姻’的人,在现在这种多元化社会中,应该被理解,也能够被理解。”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赵瑞政认为。
据了解,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疲劳频发,很多夫妻实际生活中都处于“无性”或是“少性”的状态。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过一项调查,在被调查的3824位20岁到64岁的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占6.2%。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两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的“无性婚姻”的标准。而且越是大城市,“无性婚姻”现象越严重。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5705.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757 second(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