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西禅寺的那尊唐代佛像,总让我想起二十年前那段被定义为“非典型肺炎”时期的恐慌。那时我尚年轻,每日在隔离的房间里,望着天井上方四角的夜空,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如今回想起来,那段灰色的日子反倒成了某种根据地,让我在后来的岁月中,对现代人精神的徘徊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婚姻,这个人类最古老的社会契约,在当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解构。当性从生殖义务中解放,转而成为个体愉悦的度量衡时,无性婚姻便如同一个打翻的盘子,将最私密的困境暴露于公共视野。人们习惯用拳击比赛的规则来定义亲密关系——必须有进攻、有对抗、有明确的胜负。然而,那些选择挺身而出的夫妇,往往发现真正的对手并非彼此,而是存在于卧室空气中的某种沉默的树脂,它渐渐凝固,将温柔镇封。
我们生活在一个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技术将身体的美感打磨得赏心悦目,社交软件让性变得像叫外卖一样便捷;另一方面,深层的情感联结却日益稀缺。就像那些在改装店被贴上哑光膜的豪华车身,外表酷炫却模糊了本来面目。当代人对婚姻的期待,早已超越了搭伙过日子的实用主义,转而寻求灵魂共振的乌托邦。问题在于,当精神需求高企,肉体却选择撤退时,我们该如何命名这种困境?
性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器官摩擦。它是一种语言,一种当词汇失效时仍能保持对话的神秘方式。在无性婚姻中徘徊的男女,并非都是身体功能障碍或情感决裂。更多时候,他们像迷失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游客,明知目的地就在附近,却被相似的灰墙和曲折的路径困住。压力、焦虑、自我认同的危机,这些无形的“非典型肺炎”侵蚀着欲望的免疫系统。当人们在工作中耗尽所有气力,回到家连呼吸都觉得费力时,性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那道菜。
有趣的是,社会对此类议题的态度始终暧昧。公开场合,人们为无性婚姻贴上“不正常”的标签;私下讨论,却又对它报以同情的鼻息。这种双重标准折射出更深层的集体焦虑——我们既渴望挣脱传统枷锁,又害怕失去唯一可以确定的安全感。就像站在拳击台上,明知对手是自己,却仍要维持战斗的姿态。
那位西禅寺的老师傅曾对我说:“佛像为何低垂眼帘?因为真正的观看,不需要眼睛。”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或许,无性婚姻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性的缺席,而在于我们总试图用性的有无来定义婚姻的成败。当一对夫妇选择并肩面对欲望的消长,而不是互相指责时,他们已经在进行最勇敢的精神突围。这种选择,比起那些靠荷尔蒙维系却早已貌合神离的关系,反而更接近婚姻的本质——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携手。
树脂的凝固需要时间,而它的溶解同样如此。社会需要为亲密关系提供更丰富的想象,而不是将所有偏离主流的模式都打入灰色地带。从福州的佛寺到都市的公寓,从SARS时期的恐慌到后疫情时代的疏离,人类面对存在的态度始终未变:我们恐惧未知,渴望根据地,却又在徘徊中寻找新的可能。
婚姻的形态或许会变,但人性中那份对深度联结的渴求不会消亡。当我们不再用简单的“有”或“无”去审判他人生活,当我们学会欣赏那些未经修饰的日常,或许就能在彼此的夜空里,看见真正赏心悦目的星光。
无性婚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s://www.wx920.com/article-21637.html
联系我们: 客服QQ:
热线电话:
站长信箱:给站长发站内信
Copyright 2005 无性婚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17008383号-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220039 | 桂公网安备45020202000385号
无性婚姻网(www.wx920.com) 版权所有 Sitemap
Processed in 0.0642 second(s), 3 queries